评论网 发表于 2018-8-23 23:03:36

姬鹏:状元失联9年:阶段性的成功包袱怎会扭曲人心?

    社交媒体上,一则关于江西省宜黄县的“寻子信息”让人感到揪心。按照当事者母亲所说,失联的儿子曾是宜黄县高考理科状元(杨某),并在当年顺利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某种层面上而言,这在农村算是大事儿。只是,之后大学四年,儿子(杨某)表现平平,直到毕业后,父母从亲戚处得知儿子并没有找到工作,也没有参加考研,便只好前去一探究竟。

    令父母惊诧的是,儿子(杨某)没能正常毕业,仅有学校发的的“肄业证”。后来,杨父接到一些银行催缴贷款的通知,才发现儿子欠下贷款。之后,父母收到杨某最后一条短信:“我在北京过得挺好的,不用担心,勿念”,就再也没有消息。依照杨家人的说法,儿子(杨某)短信不接,手机关机。家人担心他,便奔赴北京寻找多次却也没有结果,包括妹妹结婚也没见到哥哥(杨某),目前,杨某的母亲癌症晚期,只盼见儿子一面,不免让人感到心酸苦楚。

    就事论事,虽然杨某的母亲癌症晚期,但却并不是整个事件中,最关键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状元”,“肄业证”,“毕业无着落”,“欠下贷款”,这些一落千丈的前后反差,却透着“失联”的某种征兆。

    坦白讲,曾经的“高考状元”,家人的骄傲,家乡的荣耀。可大学四年之后,却成为短暂的“潦倒人设”,这种反差如若不能及时释怀,自然就会扭曲人心,堕入黑暗。事实上,类似的“人设”,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这种阶段性的“成功包袱”,如若不能正确的看待和审视,很可能成为人生路上的一个大坑。

    所以,我们有必要就“高考状元失联9年事件”,以及通常的阶段性“成功包袱”所造成的悲剧事件,对“成功包袱”本身做一个全面的认知,以此让“杨某一类人群”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最不重要的。

    其一:“阶段性成功”和“阶段性失败”都不会决定一切。

    通常,人们总强调“阶段性”的作用,比如“一考定终生”、“鲤鱼跃龙门”。可事实上,“阶段性的成败”并不会决定一切。当然,我们要承认,“阶段性的成败”会对下一阶段造成很大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

    现实中,有两种论调比较常见,第一种是,现在找工作只看能力,学历什么的不重要;第二种是,没有学历,工作寸步难行。就事论事,两种情况我们都能找到对应的例子,但不代表这两种论调,可以绝对成立。从某种意义上讲,如若有能力考上名牌大学,就尽量去考。但要知道,考上以后还要继续努力,才能抵达自己追寻的目标。

    这里面,实际上有个很大的误区。比如,有的人虽然考上名牌大学,但之后的发展却很一般;有的人虽然没考上名牌大学,但之后的发展还很好。所以,有人就觉得,学历没用。可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是,“阶段性成功”会对下一阶段的成功有较好的加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阶段结束后,所有人又都开始新的征程。前一阶段的结果,虽然会策动下一阶段的节奏,但新的开始,新的结果,却取决于新的方向和新的努力。所以,惯常强调的“生死一线”,往往在人生中不太适用。

    其二:与“阶段性结果”说再见,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对于人生而言,本来就是阶段性的。不管是“高考上榜”,还是“高考落榜”,面对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要与“上一阶段说再见”。很多人总以为,自己所读的大学不理想,就觉得人生无望,可事实上,有很多从大学开始努力的人,依旧可以脱颖而出;而那些以为自己读了名牌大学,就可以躺着坐收红利的人,却也常常堕入谷底,没有未来。

    所以,无论是上一阶段的结果”是好是坏“,都不要惊喜或悲伤。人生很长,只要内心找准方向,每一个阶段都有成功的可能。很多时候,这些言辞闻起来香如鸡汤,但却真的印证着很多人的人生轨迹。

    说到底,没有永远的失败者,也没有永远的成功者,那些总能蝉联桂冠的王者,多数时候愿意归零,更愿意忘掉过去。很多时候,牵绊的失败太多,会没有自信;得到的成功太多,会陷入盲目自信。于此,要想赢得更多未来,就需要与“上一阶段说再见”,彻底从头开始。

    其三:极端性的“追着成功”和“逃避失败”都不正常。

    回看“高考状元失联9年事件”,很显然杨某是尝过成功的人,也是渴望继续追逐成功的人。但他却没有搞清楚,在新的征程中,竞争更强,需要调整心态。相信,多数人在初入大学时,都有很多不适应。从普遍情况来看,这本是很正常的一环。

    只可惜,如杨某一类的“失意学霸”群体,共同的问题都出在心态上,而非智商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一般情况乡镇出来的“学霸”都比较能吃苦,与此同时,他(她)们骨子里的包袱感也很重。这就使得,但凡过去的光环一失,他(她)们很难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是相较城市里的“学霸”较为明显一些。

    这也就能理解,为何“乡镇学霸”,总喜欢报喜不报忧。甚至如杨某被父母发现“毕业出问题”,“工作无着落”,“欠下银行贷款”时,尽然作出失联的行为,而且长达9年,着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所以,无论“追逐成功”,还是“逃避失败”,都实际上很危险。毕竟,在多变的人生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最好的人生境界。

    其三:“个人的成败”,请别使命感太强。

    作为个体,无论成败,直接的承受者还是自己,而非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也包括最亲近的父母。所以,面对“个人的成败”,请别使命感太强。当然,在不少家庭中,一些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化是比较“功利化”和“使命感”的。这其中会把家庭的未来寄予在孩子身上,也会把自己的理想凌驾于孩子身上。总之,很多孩子从出生,就不只是为自己活着。

    这就导致,有太多孩子的“使命感”很强。无论是学业成就,还是之后的工作成就,都要与家庭的利益完全捆绑。但凡在即在攀升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觉得“很丢脸”,“很耻辱”。于是,他(她)们习惯于“切割”(逃避),而这也是杨某“失联”的核心驱动。

    只是,这样的人生真的好吗?个体的成败真的对家庭那么重要吗?父母真的会觉得子女失败了,就对不起自己吗?相信这些疑问背后,很多人早有答案。坦白讲,自己努力过好自己,能帮扶家庭固然重要,但要是自己不幸失败,也不要太为难自己。而家庭的意义是“帮扶和理解”,而非“苛责和逃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姬鹏:状元失联9年:阶段性的成功包袱怎会扭曲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