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981|回复: 0

后沙月光:中国是一战前的德国吗?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1
发表于 2017-11-11 09: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大总统的前师爷-史蒂夫.班农说中国像二战前的德国,而中国娱乐圈说书人矮大紧说中国像一战前德国。他们出发点都有问题,这是立场决定的,更多的是想损一下中国。

  班农说二战前德国,就是指纳粹德国,这种意指本身包含着深深的敌意,想让人们接受中国是邪恶者的暗示,不提也罢。

  为什么老是有人喜欢拿战前德国跟中国相比较?因为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之前,德国都是全球霸主的挑战者,在英国眼中它不但打破了欧洲的均势战略,也威胁到它的全球霸主地位。

  天生的掠夺者

  一战本质上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它不像二战那般正邪分明,非黑即白。谁是一战战争制造者?根据凡尔赛会议说法:德国作为战争发动者,必须承担所有的责任。

  二战呢?更简单,三个字:希特勒。

  话语权在西方手中,结论也只有由他们来下,然而正是因为它们对一战爆发根本原因的回避,短短二十几年后,又爆发了二战。

  一战胜利者不是天然正义的,如果有正义,那么中国作为战胜国,列强绝不应当将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位,又转手给日本,对不对?所有的交易都是牺牲弱国为代价,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利益。

  先说英国,考茨基曾经这样评论过大英帝国:如果德国与法国不准备推行海外掠夺政策,那是因为那是多余的东西,但对于英国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

  英国在农耕时代,海峡是它最好的天然屏障,粮食和原料由英伦三岛自产自足。从另一个角度看,岛屿地位也成了致命危害,只要海上交通出现问题,就必然要遭受饥荒威胁。

  德国在这方面比英国有利得多,而且它的粮食消耗量比英国要少,同时,中立的比利时与荷兰港口德国可以使用。就算德国遇到灾年,它还可以从陆上向俄国和奥地利进口粮食。

  谁要是影响到德国这两条生命线,德国就会跟谁拼命,哪怕是单挑所有邻国,然而,这只是假设,德国战前并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恰恰相反,英国作为世界霸主,却严重依赖海外殖民地的粮食,原料供养。为了生存需要,英国必然要打造一支压倒任何国家的海上舰队,并炫耀海上军事实力。

  英国在全世界面前扮演着征服者或保护者的角色。换而言之英国的财富是依靠海外掠夺而积累的。一旦这种掠夺被中止,英国地位必然急剧滑落。

  德国快速崛起,威胁着英国全球霸主地位,德意志帝国建立以来,行政上高效有力,军事上自强不息,整力实力处于上升期,而且非常迅猛。这给作为天生掠夺者的英国带来根本性的危害。

  欧洲力量格局

  当时世界强权大多数集中在欧洲,原有四国: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再加上德意志帝国和统一后的意大利。欧洲之外,世界强权有两个:北美洲的美国,亚洲的日本。

  19世纪末,世界强权就是这八个国家,“八国联军”正好就是这八个家伙,这不历史的巧合,这是历史的必然。作为积弱之国,中国是受不完的屈辱,赔不完的银子。

  列强在对外掠夺上经常是抱团出现的,然而欧洲强国之间又有着深刻的矛盾。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二十年时间内,在国际政治方面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它要花很高的代价才能让英国同意在1890年将黑尔戈兰岛(相当于德国的直布罗陀)割让(归还)给它。英国之所以同意割让,因为在那时还没有将德国视为强权之一。

  再过二十年,德国结束韬光养晦政策,开始向英国发起挑战,四年后,一战爆发。

  德意志帝国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势力,国内已经无法容得下这股力量,它要在国外寻找新的活动场所,这必然触犯到英国的利益。

  德国利益主要在东方,它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经济带,在当时,修铁路就是最有效手段。

  通过修建一条铁路,形成一片经济带,让沿线国家能发展起来,不至于分崩离析,战乱不断,因为这不利于德国的腾飞。

  德国缺的不是实力,而是时间。它要建的这条铁路就是巴格达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行为,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后果。

  巴格达铁路自汉堡、柏林经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直抵波斯湾,终点在科威特。这条铁路意味着土耳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加强,而德国真实想法是通过控制铁路来保证它对土耳其的控制,增强对沿线地区的影响力。

  根据1903年协议,德国对巴格达铁路管理年限为99年。如果没有一战,二战,让德国有充分时间发展,欧洲会是谁之天下?

  但欧洲列强反对德国的战略构想,从长远看,这会严重威胁高加索、波斯和英属印度。

  起初,英国并不反对巴格达铁路修建,它的底限是这条铁路只能修到巴士拉,而不能将终点放在科威特。对英国来说,土耳其力量加强,首先是与俄国利益发生冲突。

  俄国人一直渴望得到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的遗产,越是虚弱的土耳其越是符合俄国推进自己的战略。俄国决不会袖手旁观德国修建铁路。

  英国是俄国在东方的宿敌,在柏林会议上,英国就拼命维护土耳其,不让俄国提议通过。会议之后,英国有计划将埃及搞破产,然后占领埃及。

  英国控制埃及,是要保证通往印度之路的绝对安全,而印度是英国利益最大来源地。伦敦需要将阿拉伯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南部以及土耳其大部份都置于大英帝国手掌之中。

  在这个战略实施中,俾路支成了英国属地,阿富汗则成为隔开英俄两只猛兽的缓冲地区。

  对于土耳其,英国同意跟俄国瓜分,但俄国最想要的君士坦丁堡英国是不会同意交给它们的,所以俄国要去阻碍英国战略的实施。

  英国与日本结盟,为日本提供贷款援助,让日本在远东去挑战俄国,只要能令俄国不利的事情,英国都愿意去做。

  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是英国同盟者角色。精疲力尽的俄国,无力再去阻止英国推进它的战略。

  法国比俄国更容易对付,只要英国保证法国对摩洛哥的统治,法国就会放弃它在埃及的权利,这是1904年春天的事情。

  无论是摩洛哥,还是埃及,还是土耳其,列强瓜分世界,却没有征询德国意见,作为一个崛起的强国,这种无视就是蔑视,你当我是空气?

  德国必须发声,宣告自己的存在,别以为你们几个就能把世界整碗端走。德国政府严正抗议《英法摩洛哥协定》,说协定悍然侵犯了德国利益。

  实际上德国在摩洛哥贸易量并不起眼,抗议就是为了让英法知道它的存在。伦敦和巴黎没有搭理德国,德皇就去访问摩洛哥北部古城丹吉尔,这下法国坐不住了,说可以重新讨论一系列协定,但法国在摩洛哥特权地位不得触犯。

  德国崛起必然使欧洲固有力量格局产生变化。然而在客观利益冲突之下,谁也不想让步,把自己那一份让给德国。

  列强的矛盾

  英国传统敌人是法国,从1688年起,任何一次欧洲冲突,英国都与法国为敌,尽管法国不可能再主宰欧洲,但英法摩擦仍然不断增加,它们两个在欧洲之外经常要争夺同样的地盘。例如,因埃及不睦,在摩洛哥互撕,1898年英法军队差点就在苏丹开战。

  在东方,英国与俄国是死敌,俄国人对君士坦丁堡觊觎之心和向印度扩张的野心,是英国永远的恶梦,英俄战争可能性远远大于英德战争。

  法国与德国因为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现在在法国手里)的归属问题,几乎变成了世仇。

  奥匈帝国与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矛盾重重,德国早晚要在维也纳与圣彼得堡之间做出选择,而且它也只能选择奥匈帝国。

  俾斯麦很清楚将来的局势,哈布斯堡王朝一旦分崩离析,各民族国家必然纷纷出现,这将毁灭由德意志帝国主宰的小日耳曼基础。德国没得选。

  英德之间却没有摩擦的传统,没有领土争端,没有不解的世仇,更没有长期冲突因素。

  1908年,英俄在爱沙尼亚的里瓦举行元首会晤(英王爱德华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告英俄关系翻开了历史新篇章,然后是英法元首会晤,这“三国协约”令人错谔。

  英国为什么要选择跟两个传统敌手结盟,来对付一个没有直接冲突的德国?

  因为德国作为一个新兴强国,处于快速上升期,它对英国全球霸权的威胁要远远大于法,俄两个国家。

  英国想通过强国结盟方式来遏制德国,逼德国接受欧洲旧秩序,江湖上还是英法俄说了算。

  德国主观上并不一定要挑战英国霸权,但德国不停止发展的脚步,就是原罪。当德国发展到某个历史节点时,客观上必然与英国爆发冲突。

  英国是全球唯一具有世界性政治目标的国家,那时,美国还在奉行“门罗主义”,不趟欧洲浑水。

  大不列颠荣光是由皇家海军所担保的,19世纪中叶,全球海国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英国,但20世纪初,这个情况在慢慢发生变化。

  最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扩张是没有边界的,一场完全不同于过去攻城掠地性质战争正在酝酿之中。

  开战阵容

  本来一战是场欧洲杯,英国加入后就成了世界杯,夺冠的却是一个美洲国家。

  英法俄结盟遏制德国,不但没能使德国屈服,反而激发了德国人爱国主义精神。普鲁士时期爱国歌曲是《莱茵河上的警惕》,针对法国,格局比较小。后来歌曲就变成了《德国至上》。

  英国一听《德国至上》就觉得他们有全球野心,这首歌成了德国非正式国歌。

  《歌唱祖国》,也是非正式国歌,开篇词就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结束部份有“我们领袖毛泽东,指引着前进方向”,中间还有回顾历史苦难,要让敌人灭亡的词句,气势澎湃。

  非正式国歌,能体现一个国家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像日本的《君之代》就像哀乐,透着阴森诡异。

  德国与英国在战争之前,首先进行的是贸易竞争,1871到1889,俾斯麦费尽心机,以高超的手腕和技巧处理德国与各国竞争,避免军事冲突。

  为了应对德国崛起,英法俄捐弃前嫌,在1904年左右达成“真诚谅解”,英国以保证法国摩洛哥特权来换取法国放弃埃及权利,英国甚至允许俄国将来进入君士坦丁堡。

  德国却在梦想:今日欧洲之德国,明日德国之欧洲。

  德国不会被老强国吓倒,1908年10月奥地利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泽哥维那,引发塞尔维亚大骚乱。俄国想干涉,但跟日本人打了那一战后,气力全无,只能用口头威胁。

  德国站出来替奥利地出头,告诉俄国人,如果俄奥战争爆发,德国将站在奥匈帝国一边。俄国认怂。

  法国虽然在摩洛哥拥有特权,但不能驻兵,1911年,摩洛哥首都菲斯发生事变,法军以保护侨民为借口进军菲斯。德国说法国破坏协议,直接将炮艇“豹子号”派到摩洛哥港口。法德在摩洛哥战争一触即发,德国实际上并不是要摩洛哥,而是中非。

  在外交努力下,法德将冲突控制在舆论战状态。根本原因是法国不想打,德国还没准备好打。

  英德矛盾也在升级,英国建造无畏舰是皇家海军最愚蠢的决定,它以为自己将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无畏舰的国家。

  英国设想,德国如果要造无畏舰,它要改建,扩建造船厂,重新修建港口,改造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因此德国负担不起这些费用。

  英国错了,德国不但建了无畏舰,而且缩小了与英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对比,从10比22,追到10比16,而且德国无畏舰数量还在增加。

  英国发现大事不好,要求列强开会商议如何限制各国海军军备,只要大家不建军舰,停在原地的话,英国还能保持最强实力。

  德国断然拒绝英国提议,这种伎俩对德国无效,它仍然开足马力建造战舰。英国在欧洲舆论上将“德国威胁论”大肆炒作,并将德意志帝国形容成凶暴的军事国家,而独霸海洋和世界的英国成了无辜受害国。

  无畏战列舰的出现,使老军舰成了不堪一击的东西,没想到,德国跟下饺子似的也跟着建造无畏舰,英国传统海上优势就急剧下降,无畏舰成了力量对比新指标。英国不造,德国没理由造,但英国犯错在先。

  欧洲阵容慢慢有轮廓,一方是英法俄,一方是德奥意土保(意大利开战后1915年叛变)。

  从陆军兵力上来说,德国并不占优,奥匈帝国更像是累赘。英国只有20个师,但法国有74个师,俄国有108个师,德国有94个师。

  从战意上来说,英,法国内都有很强的反战力量,俄国还有布尔什维克革命,德国则对任何反战声音进行压制,爱国象征就是得到一枚铁十字勋章。法国在开战前杀了主张德法友好的社会党领袖饶勒斯。

  俄国向法国借了25亿法朗巨款,兵力增至180万,1916年冬季甚至达到了220万,但是,俄国还不起新旧债务,在农业丰收情况下还能维持。结果,1913年歉收,支付结算无法平衡。

  沙皇面临两个选择:破产或战争。

  德国也在备战,它判断到英国将会站在对立面来绞杀自己。

  阵容分明,各大国战备,战意都有了充分准备,一战爆发只是时间问题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只是带动雪崩的小雪球,这种小雪球就算不在萨拉热窝出现,也会在别的地方出现。

  德国败在耐心

  英国可以容忍德国陆军发展,但决不会容许德国海军强大起来,德国海军以大跃进方式发展,到了1909年,在海上军事力量一些关键指标上,像军舰数量,潜艇数量,火炮,装甲,火控,动力系统等等都在全面接近英国。

  每年,德国还要建四艘无畏舰,可以预见,不用几年,英国在北海的军事优势将不复存在。

  有了这些家底后,德国不是保持低调,而是四处炫耀,海军统帅蒂尔皮茨就曾强调,德国不应在羽翼未丰之时就让英国感到真正的恐慌。

  但德皇威廉二世虚荣心战胜了务实心,1902年他让弟弟海因里希亲王率8艘战列舰访问英国,把英国舆论搞得鸡飞狗跳。

  1904年6月,爱德华七世访问德国,威廉二世将所有可集中展示的德国海军最先进战舰全部亮出,接受检阅。

  英王一回国,内阁就赶紧制订对德作战新计划。

  德国作战计划是1906年制订的”施里芬计划“,开战时,先攻打法国,得手再转头攻打俄国。但是,要闪击法国,德军肯定要入侵比利时,英国必然会下决心参战。

  英德两国,在经济,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都有着密切合作,英国既要遏制德国崛起,又不想用武力来解决。反过来说,是德国坚定了英国参加的决心。

  德国好好地推进巴格达铁路,把经济带搞起来,只要耐心一点,等国力军力与英国相当时,再开打,也不迟,而且英法俄这种抱团根本经不起时间考验。

  萨拉热窝事件,跟德国没有直接利益关系,那是奥俄之间的矛盾,就像法德莱茵河左岸争端跟奥匈帝国没有直接关系一样。

  结果,奥地利一宣战,德国马上卷入,放弃了政治解决可能性。外交努力虽然不能真正解决危机,但可以拖延战争爆发,为德国赢得时间。

  更重要的是,美国参战改变了欧洲战局,没有美国源源不断的物资援助,英国在德国潜艇攻击下,岛上已经运不进什么东西了,只有投降。

  对照中美

  美国取代英国成了全球海洋霸主,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新兴强国,而且发展势头迅猛。打造现代化海军力量,是中国的国策。

  中国跟德国不一样,我们连国家都还没有统一,中国发展海军力量的目标是:

  一,遏制台独势力,在收复台湾时能阻遏他国军事干涉。

  二,维护领海领空完整。

  三,保障海上能源,物资生命线的安全。

  台湾是美国利益所在吗?收复台湾跟美国有什么关系?这完全是中国内政问题。加泰罗尼亚闹独立,美国说希望看到一个统一完整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区主席前天也在比利时自首归案了。

  美国既然这么有公德心,为什么要在台湾问题上阻碍中国几十年?意识形态问题?因为台湾“民主”,大陆不“民主”?所以要保持台海现状。

  这种鬼话很有市场,然而当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当列强瓜分中国时,中共还没出世呢?你们不是照样要将中国生吞活剥?这跟“民主”有一毛钱关系?

  一战并不是谁在单方面求战,英,德,法,俄都不是,战争原动力是新兴强国对旧帝国秩序挑战,有人要保持旧秩序,维护既得利益,而那个挑战者就必须被扼杀。

  战争爆发后,大家反而不知道是为何而战?

  问题不再是:英国能否瓜分土耳其,俄国能否占领君士坦丁堡,德国能否修建巴格达铁路,法国能否占有摩洛哥……推动战争爆发的因素,在战争爆发后,不再重要。

  问题变成了:

  一,德志意民族是否能够生存下去?德意志帝国的领土是否完整?

  二,俄国对西欧的威胁是否继续存在?

  三,英国的海上霸权是否应当结束?

  没有英国参战,就不能称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那只是欧洲大陆的战争,英国参加,它的附属国都卷入了战争,在这之前,这些附庸们决不可能向德国宣战。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利益跟中欧有什么关系?

  英国是全球霸主,也是全球模范国家,它的语言,它的文化,它的政治制度,它的价值观对全球来说具有不可阻挡影响力,是其它国家的效仿对象。

  当德国,法国,俄国,奥地利,比利时,美国都建立起民族工业时,英国占据世界利益的秘密武器---工业垄断,就被彻底打破。

  从这面镜子里可以依稀看到美国与中国的影子,但中国决不是一战前的德国,我们的“一带一路”也不是巴达格铁路这么简单。

  有一点是相同的,在当年英国,今天美国眼中,就算你没有直接挑衅它的霸权,只要你有可能超越它,那就是不可饶恕的原罪。

  一战这面镜子反射出来最大的真相是:

  备受颂扬的“英式自由”的基础是殖民奴役。

  财富,自由,伟大对应的是农业国家的贫穷,奴役,卑贱。

  国与国之间不是平等关系,而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然而,没有一个霸权是永远存在的,追求霸权的国家,最后都萎靡不振,西班牙,英国,苏联接下来还有谁?

  中国有很多镜子:

  苏联告诉我们,相信西方忽悠走邪路是什么结果,

  乌克兰告诉我们,家底再厚也经不起“美式民主”政客折腾,

  德国告诉我们,跟人打架一定要选好时机。

  中国要走的道路,是要打造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永远不称霸。只有这样,人类才有真正的和平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4-5-18 19:41 , Processed in 0.497368 second(s), 25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