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快捷导航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评论网

查看: 1125|回复: 0

易宪容:英国大型建筑商Carillion破产对中国启示

[复制链接]

2463

主题

25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1
发表于 2018-4-1 22: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这个星期一(或1月15日),英国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建筑及支援服务业巨头Carillion宣布破产。有媒体分析,尽管Carillion是英国最大的建筑商之一,但该公司的破产早就是神仙难救,即使赶上数字货币热潮,公司投资于区块链,甚至改名为Carillicoin以求来改变命运,但同样难逃破产劫数。

  Carillion公司有200多年历史,是英国主要工程承办商之一,承建项目包括医院、铁路、住房等各种大型工程,目前在全球雇佣了近4.3万人,其中2万人在英国。

  Carillion破产的核心问题是由于债务过重,而面对的几项合约延误,新业务表现不如理想,从而出现了连串盈利警告,2017年上半年度亏损超过10亿英镑,目前债务达到了15亿英镑,如果加上养老金赤字更是雪上加霜。该公司最近数个星期情况进一步恶化,英国政府为此举行多次危机会议讨论应对方式,不过工会和反对党工党认为纳税人不应救将要破产公司。

  Carillion公司也希望通过自救或再借债的方式来解决,但是Carillion的资产已经少之又少,即使公司声称能够集资约3亿英镑,那也是杯水车薪。因为如果Carillion希望把债务减少到相当于2017年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的一倍,至少要再集资3亿英镑。但是,目前Carillion的市值只有6400万英镑,根本无法以通过供股集资方式来进行。Carillion的唯一生路是与债权人达成减少或重组债务协议,可惜公司在上个星期末与银行谈判破裂,股东也将会落到血本无归收场。

  一般来说,建筑业及房地产业都是周期性产业,建筑支援服务业的情况也是一样。在顺周期性时,市场繁荣,Carillion就能够借助当时行业的繁荣通过举债快速扩张,当销售持续上升,这种企业过度举债的问题也不是问题,因为其利润率足以补偿借贷成本,但是一旦销售放缓,这种过度举债的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并让企业立即陷入严重的债务困境。所以,尽管Carillion是英国具有200多年来的老牌公司,对周期性行业来说,如果企业过度举债经营,在行业出现周期性调整时,很难以破产收场。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英国老牌企业是这样,那些中小企业的命运同样会更惨。

  对于周期性的房地产行业来说,企业是这样,个人投资者同样是如此。根据台湾的媒体报道,近几年台湾不少影星歌星进入房地产市场投资个个套牢,不得不巨额亏损离场。台湾的《经济日报》报导,台湾房屋统计名人所购买社区房价变化指出,周杰伦2015年11月购买的元利建设“和平大苑”37楼中楼,当时他买进时的价格是,总价6.6亿元台币、換算每坪225万元台币,和最新成交价每坪170.7万元相比,价差高达24.1%;另以彭于晏所购买的华固天铸来说,他在2017年6月以总价3亿元台币、一坪约162.1万元,购买了16楼预售屋,实价最新的成交价每坪约128.8万元台币,价差20.5%。其他台湾艺人林志颖、星宇航空创办人张国炜,购买社区住房其购买价格与最新成交价相比都跌幅达10%。也就是说,最好房子在周期性调整时,套牢或亏损是一种常态。

  从过去国内20年的房地产市场态势来看,由于政府房地产市场政策的作用,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周期性变化,国内房地产市场看上去是没有周期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多数人都会认为,只要是购买是豪宅,只要是好地段的住房,这些住房是稀缺的,所以,其价格只能是永远上涨。或是这些住房的价格只是会涨而不会下跌。正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没有周期性,国内不仅没有房地产企业破产,也没有出现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调整,让住房投资者亏损。特别是房价越是高的地方,房价调整越是困难。所以,无论是国内房地产企业,还是国内不少居民过度举债成了一种常态或风尚。

  但实际上,对于房地产市场这种周期性行业来说,房地产企业不会破产,房价只涨不跌,那么只是政府托市的结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同样无法改变基本的市场法则。因为政府的托市政策,只是能够把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延后,却不可能让巨大的房地产市场风险消失。反之,把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延后,未来可能面对的风险会更大。所以,现在政府对此特别敏感及关注原因所在。这也是英国最大房地产建筑商破产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home_bigavatar:guest
ahome_bigavatar:welcome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评论网 ( 浙ICP备2014019847号 )

GMT+8, 2024-5-18 03:06 , Processed in 0.382263 second(s), 25 queries .

法律声明:本站所有新闻评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X3.4 & 评论网

© 2006-2013 评论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